张和雪域高原谱写教育大爱
2023/1/31 来源:不详来源:中工网
“一群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会有快乐,有时也会孤独,但若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最佳的人生态度就是:等风来不如迎风去。”“教育是陪伴,教育是呵护,教育是浇灌,教育是期待,教育更是捧着一颗心来。”
……这些是援藏干部张和的朋友圈里随处可见的“心灵鸡汤”。这一道道心灵鸡汤,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援藏生活的五彩缤纷,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年7月,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张和作为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奔赴海拔米的祖国边境山南市错那县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用爱在雪域高原奏响最动听、最浪漫的旋律。
“爸爸要去雪莲花开的地方”
20多年来,张和先后在四所学校执教,无论辗转腾挪,从未离开三尺讲台。最近几年,他开始走上管理岗位,带领含山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求师问道,孜孜以求教育改革的真经。“20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明白,教育要有梦想,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张和说。虽然家有年迈的老父、年幼的女儿,但为了教育的理想,年,张和决定援藏。
“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怯怯地说想去援藏时,妻子却清脆地回答道,‘去吧,就当送你去当兵、去驻守边防,那是你的梦想,不让你去,你会惦记一辈子的。’”张和回忆当时的情景,眼中泛着丝丝泪光,“她递给我一本书,指着一行红字:在教育这块平凡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一亩田,只要你有心,你就能播种桃李,播种春风。”张和的妻子是一名乡村教师,身体瘦弱,但却为满足丈夫的梦想默默挑下了家庭的重担。
临行前,21个月大的幼女稚嫩地追问:爸爸,你到哪里去啊?张和不敢面对,只是摸着她的头,在心里默默地说,“爸爸要去雪莲花开的地方。”进藏后,经历了缺氧、水土不服、高原腹泻,张和始终把援藏使命和岗位责任高悬心头,和所有援友一起共勉:“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有段时间,他的血压高达至,他也未曾退却。“因为我内心深深地知道,使命在身,不敢言退。”
“虽不知这条路要走多长,但是我想——长或于心,短或于足。尽管夜深难眠,插管吸氧,抗击着骤升至多的血压,但仍然坚持用内心的激流,问候高原的冷暖。缺氧不缺精神。即便生活寡淡如水,也一定要站成一棵树,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张和在自己的援藏日记中写道。
在雪域高原的重重考验下,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共产党员的意义所在。
为错那教育振兴添砖加瓦
教育援藏的核心是“育人”,扶贫致富的关键是“扶智”。在“输血”向“造血”转变的进程中,张和深知,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振兴错那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在错那,张和向资深的当地教育工作者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想方设法挖掘各方资源,架构汉藏交流平台。同时,潜心“听观评议研磨”课堂,努力为错那教育振兴添砖加瓦。
历时3个月,张和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国培京师教科院、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了对错那教育现状、发展瓶颈和可行性方向等诸多要素的科研分析,形成了详实的分析报告,提交至错那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供错那县教育部门决策。在调研的基础上,张和多方征求意见,拟定了援藏三年行动计划,筹划着分别从“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一线课堂”三步入手,着力提高错那县教育基于“人”的教育综合素养。
张和牵线北师大、安师大,申请教育扶贫计划,让错那县内符合条件的干部教师免费跟班学习;牵线含山县教育局,对口支援错那县3所学校,对接错那县3个教育工作室,含山县财政拨付专款24万元,支持错那县教育发展;牵线山南市教育局,建立错那县教育市内3所合作共建基地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远近结合,长效推动错那教育发展。
短短1年时间,张和带领错那县教育局教研室和部分学校,申请立项一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两项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研究。他以讲座和参观学习的形式,向错那教育管理干部传递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和管理制度。
援藏不久,他就向错那县教育局申请并得到同意,把办公桌搬到学校去,搬进课堂里。一年多来,张和行程近7万公里,走遍了错那县的每一所学校,深入到错那县每一所学校的课堂,随堂听课,把脉问诊,引领教师践行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他重登三尺讲台,躬身示范,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用自我行动引领错那县教育管理干部、教科研和骨干教师队伍优化发展。
年5月13日,张和抵达麻麻乡完小。这所门巴族边境学校有27名学生,11位老师。中午11点,他和老师们交流时,让每位老师在本子上画一条线,然后在线上点一个点。由于没有给画上的这条线和点赋予寓意,老师们都显得很茫然。张和说:“如果眼前刚刚画上的这条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那么你是否后悔这条线画得太短了?”张和又问:“如果我们刚刚在这条线上点上的点,就是我们的现在,点的左边是已经逝去的日子,点的右边是余生的时光,那么你是否感觉悄悄流逝的日子里有太多的遗憾?”
刹那间,老师们都陷入了沉思,张和知道,生命和生命质量的拷问,最能触到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因势利导:“不要祈求给自己的生命增加时间,而要努力让自己的时间融入生命。”他看到,老师们的眼睛里写满了思考。
在雪域高原播种爱心
“年10月29日,是我到曲卓木驻乡的第3天,那天最低气温零下6度,最高气温8度,雪山映照,寒风刺骨,我走进一个又一个教室,孩子们正在早读,一双双小手捧着书本,发出稚嫩的读书声——汉语声、藏语声、门巴语声,交相融汇,声声入耳,甜美怡人。”张和说,“可是我在穿梭间看到的一双双小手,干裂成鱼鳞状,手指关节肿大,颜色灰红发黑。顿时,我心底阵阵绞痛,赶紧把身边的一双小手捧在手心,双手不停地揉搓。”
张和双眼模糊,因为他知道这个年龄,小手应该是肉嘟嘟的、细滑的,似葱白,胜春笋,可是握在他手心里的小手,分明瘦得像枯柴,硬得如石头……
回到办公室,张和把触及到内心深处的这些见闻,发到朋友圈。
“既是分享,又是唤醒。我想用自己的亲历亲闻,唤醒更多的人,手拉手,共建一个最大最温馨的家,让这个冬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不再感觉到寒冷。”张和说,消息发出后,朋友圈里不断有朋友发来信息,询问学校地址和孩子们的需求,不到两个小时,数十位朋友在网上为孩子们购买了手套、防冻裂霜等爱心物资。
那一刻,张和明白了援藏原来就是把爱心播下,收获春风。即便只在细微处,沉身扎根,也是最大的温暖。
错那县教育服务区域面积大,地广人稀,孩子们学习条件不尽如人意。除了个人结对帮扶2户贫困家庭,张和还与工作组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结对帮扶40余名困难学生。此外,张和和援友们挖掘各方资源,动员亲戚朋友和社会团体,向错那县捐赠各类教育物资余万元、生活物资40万余元。张和个人也向贫困户一次性捐赠1万元。“生活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一个自带阳光的人,方能温暖人心;一个暖人心者,也才方能自暖。”张和说。
援藏以来的一路行走,张和和同期的援藏工作者们一起耳濡目染了错那县乃至山南和西藏的巨大变化。虽然距家四千多公里,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真切感受到了行路人的寂寞,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盏明灯引领,坚持他的脱贫攻坚之路,绘就援藏战士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年多时间,张和与援友一起,怀揣着信仰与情怀、责任与担当,投身到援藏工作,用一言一行续写着安徽援藏的壮美篇章。(据《安徽工人日报》报道安徽工人日报记者魏如冰)
[责任编辑:石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