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风格的藏戏,安多藏戏,有什么样的突出
2023/3/31 来源:不详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112/4757551.html
安多藏戏流传于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因为是用“安多”语演唱,所以称为安多藏戏;又因为在青海黄南地区、甘肃甘南地区和拉卜楞寺盛行,也称为黄南藏戏、甘南藏戏、拉卜楞藏戏。安多藏戏的历史比西藏藏戏短得多。三百多年前,青海黄南地区的隆务寺,在夏日仓一世尕旦尖措主持下,演出了西藏藏戏《赤美更登》,但因语言不通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在安多语系藏民区流传。
20世纪30年代,甘肃拉卜楞寺的加木洋五世丹贝坚赞(-)赴拉萨学习佛法,常常观看西藏藏戏。在“雪顿节”上,他看到白面具、蓝面具各种藏戏流派的演出,对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仅24岁的丹贝坚赞思想异常活跃,又富于进取精神,在拉萨学习三年回到拉卜楞寺后,立志创造一种用“安多”语演唱的藏戏,以宣扬佛法,普渡众生。为了便于本地藏民接受,他强调这种藏戏要有安多地方特色。丹贝坚赞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中年活佛琅仓。琅仓对藏戏虽不熟悉,但他有自己所熟悉的艺术。
他曾在北京长期居住过,与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京剧大师有过交往,喜欢看京剧。他曾在蒙古族地区讲学十二年,对民间艺术有所接触。于是他从民间艺术汲取养料,并收集民歌、民间说唱、僧歌、僧曲、民间音乐,在此基础上设计安多藏戏的唱腔和伴奏音乐。从安多地区的民族舞蹈、藏民的生活和习俗中提炼出安多藏戏的表演动作。由于琅仓活佛喜爱、熟悉京剧艺术,因此安多藏戏在创建初期,从表演、音乐、唱腔到服饰都较多地受京剧的影响。安多藏戏除移植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还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创作了自己的剧目。
年安多藏戏在拉卜楞寺演出了《松赞干布》,琅仓活佛亲自扮演唐太宗一角,演员约有六七十人。因为是用安多语演出,当地藏民听得懂,感到很亲切,从而大受欢迎。以后不仅寺庙演出,藏民自己也演出,安多藏剧得以流传。安多藏戏传到青海黄南地区后,由于隆务寺喇嘛觉让玛·木结荷的提倡,很是流行。演员在月光下看人的影子的变幻,提炼动作身段,使安多藏戏的表演更丰富多彩。安多藏戏虽然受西藏藏戏影响,但由于地域、语言、生活习俗等诸多不同,在形成过程中借鉴的艺术也不同,所以它与西藏藏戏有很大差别。
1.安多藏戏唱、念、白运用安多语,速度较西藏藏戏要慢,唱词多为八字一句的韵文体。2.安多藏戏诞生伊始就在剧场演出。在形式上由一人向观众介绍剧情,并向观众致祝词,然后即开始正戏。3.服装是用安多地区古代和近代服装,如碰稳用于镶嵌衣边,作为装饰,与西藏藏民用借稳作围裙不同。面具运用较少。4.演唱不用帮腔,不沿用西藏藏戏的唱腔,而是自己创腔,属曲牌联唱体,通用唱腔多,专用唱腔少。唱腔有[长调]、[短调]、[反调]、[悲调]等,多是由民歌演变而来。有独唱、领唱、伴唱等形式。伴奏乐器有笛子、扬琴、鼓、擦、扎聂琴(即龙头琴)等。
5.吸收了京剧、地方歌舞和法会舞蹈的表演,形成成套的程式动作。表演节奏比西藏藏戏要慢一些。有安多藏戏特有的“格尔”(身体动作)和“卓”(脚步动作)。6.剧目除移植西藏藏戏的以外,还有自己创作的剧目。如《阿代合拉姆》,描写的是格萨尔王妃作恶多端而陷入地狱,后为格萨尔王所救,王妃悔恶从善的故事。再如《噶谐》,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爱情故事。国王喝谐与邻国一位公主真诚相爱,但受到种种势力的阻挠,一场战争势在必行。于是国王训练猴子,用智慧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国王噶谐与公主得以婚配。从情节看,训练猴子参加战争等猴子戏是受京剧的影响。此外他们还编演了《旦巴达布》、《赤松德赞》等戏。上演剧目丰富多彩。
安多藏戏很注意在继承借鉴基础上的创新,注重塑造人物。《雍奴达美》的再度创作就着重于此。《朗萨姑娘》则把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语。这种重视创新的传统不断得到发挥。年,青海黄南自治州文工团根据八大藏戏之一的《诺桑王子》改编成《意乐仙女》。全剧以意乐仙女下凡搭救五百宫女为主线,刻画意乐仙女的内心世界,将一个人与神之间的寻常爱情故事,经过提炼、加工,增强了戏剧冲突的力度和真实感。
“解救”一场,意乐仙女和诺桑王子的爱情虽然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但意乐仙女并没有沉湎于爱情之中,她还要解教受苦受难的五百名宫女,使意乐仙女善良美好的心灵得到充分的展示,既深化了主题,也避免了“大团圆”的俗套。导演注重剧中人的思想交流和人物刻画,在“出征人”、“阴谋”、“飞升”、“凯旋”、“寻觅”等几场戏中,演员运用安多藏戏表演程式,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感情表现得真实自然。音乐也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加工提高。
唱腔以安多藏戏固有的曲牌为基础,又吸收了藏族小调、嘛呢调、藏族说唱和酬神的羌木唱词,并增加了伴奏,又保留了部分清板唱段。舞美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效果,制造神话氛围。布景、道具,服装制作很讲究,很精致,使演出和谐、精美、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剧先后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江西、山东等地演出,均受到好评。还曾到香港作了访问演出,将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介绍到被称作“世界窗口”的城市,既宣扬了中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果,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是很有意义的。
安多藏戏的创始人之一,80多岁的琅仓活佛看了演出以后很高兴,他邀请文工团到他的住处,鼓励这种创新、探索,祝贺他们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谈了加工修改意见。《意乐仙女》(载映青年作家华本加改编)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剧本奖。西藏藏戏与安多藏戏尽管语言不同,风格不同,从形成到发展,走过的路也不相同,但它们都拥有众多的剧目和观众,它们是盛开在藏族同胞中的两朵并蒂雪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