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文学纪实西线常熟兵徐明
2023/6/24 来源:不详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3/9098134.html
声明:本文由作者投稿授权发布
图片由作者徐明提供编者按:纪实散文《西线常熟兵》是军旅作家徐明的最新作品,他笔下的大国军人,都是高大崇高的形象,写出了历史感、时代感,写出了强军路上奋力前行的新一代中国军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崭新风貌。谨以此文献礼国庆71周年。
年冬,新疆军区从江苏省常熟市征召了多名新兵,有多人分到了博尔塔拉军分区及所属部队。
那一年,到常熟来接兵的有十多名接兵干部,带班的是军分区参谋长郑锡民。这一批进疆新兵从苏州平门火车站乘绿皮火车,坐了七天八夜的火车才到达西北城市乌鲁木齐。
11月份,南方还没进入真正的寒冬,人们穿着的衬衫外只加了一件外套,也称两用衫。这时的乌鲁木齐早已是银装素裹,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批脸上红扑扑的常熟兵脚穿翻毛大头鞋,头戴羊皮帽,身披军大衣,一下火车,对眼前一片童话般的白色世界感到惊奇,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寒冷迅速包围了他们。
“快走!快走!”
接兵干部陈忠坤、王俊虎领着他们在雪地上行走,地面发出“嘎吱嘎吱”杂乱的脚步声,很快就走进了市内的一幢高大的房子。门口挡着二块旧的草绿色的像被子一样的门帘,窗户是双层的隔层玻璃木窗,内有暖气片,进了室内感到特别的暖和,与室外的那种冰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晚就住在这里!”
队伍中,一位身材高大的军代表边走边喊,后到了部队,我才知道他是步兵某连的连长景志坚。再后来,我到边防后,他来边防站,我们在连部坐在一起碰过酒杯,喝过几杯“博乐白”,他以蒙古族特有的礼仪向我敬酒,他的酒量很大,一看是个西北汉子。
第二天,七八辆大客车把我们拉到了奎屯兵站。奎屯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公里,南邻国家级石化基地独山子,西连乌苏市,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的中心,被经济学家誉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第一次到兵站,第一次听到嘹亮的军号,第一次吃了部队做的饭。当晚我们入住奎屯,迷迷糊糊睡了一晚。到了第三天,天一亮,听到起床号我们匆急忙忙起了床。那时根本分不清是起床号还是熄灯号,听听音调差不多。吃过早饭,见不远处开车的司机已发动了停在雪地上的汽车,车后排气管“突突突”喷着串串白烟,烟雾迅速被寒风吹散。驾驶室里的司机是位新疆的老司机,很老练。他熟练地点了支“莫合烟”,抽得正香,他坐在驾驶室内,从汽车后视镜里看着这几百号南方来的新兵。
图片由作者徐明提供“嗤”的一声,汽车的车门自动打开了,新兵一个个钻进了车内,这个司机熟练地关了车门,放下手刹,放松离合器,脚踩油门,满载新兵的汽车徐徐开动,目标博乐方向。
来疆之前,我买了一本中国地图,了解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知道新疆土地的辽阔,知道了那块遥远土地的厚重历史,知道了那里“一黑一白”(石油、棉花),物产丰富、人情淳朴……火车进入哈密站,越往大西北走,天越是寒冷。列车广播播送着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到了博乐,一进营地,集训一周后,我们这批常熟兵被分配在分区、团部机关和各个边防站。18、19岁,进了边防军营,耳膜马上被一水的普通话和南腔北调浸泡。负责训练我们的是几个老兵,都是早我们来边防二年三年的四川兵和河南兵。他们教会我们队列、整理内务、投弹、射击、军体拳、单双杠、骑马、巡逻、潜伏,至今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老班长”。连长、指导员教会我们军事知识和军人的果敢忠诚,在奇苦的高寒戍边岁月中,水乡男儿常常眺望万水千山。
大漠戈壁强烈的紫外线,使得江南水乡这批年轻兵的面容皲皱,变得黧黑。阿拉山口的罡风将我们剥蚀得如风化的褐岩,指甲翻翘,头发脱落,口唇龟裂,步履蹒跚,身形佝偻……更有缺氧导致的血红蛋白异常增高,肠胃功能紊乱,风湿骨痛等一系列内伤。
博尔塔拉防区位于中苏边境,飞雪封山风暴席卷,艰难困苦大兵压境,每一个戍边战士都化身钢铁界桩。
新兵的第一年,我分在炮班,打八二迫击炮的,每天背着沉重的迫击炮在操场和山地练习。班长说:“边防战士,什么苦都要吃得了,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冲锋枪各种兵器都必须学会使用。”
我说:“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国家,那怕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班长说:“你这常熟兵好样的,中国军人就是要有血性胆气!”
我们江苏常熟兵都知道,我们来边疆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吃大苦,为的是全国人民不吃苦。
图片由作者徐明提供“没有盛开的鲜花,没有绿色的森林,迎着阿拉山口的狂风,守卫着庄严的国门……”这是我的团长在边防写的一首《风口巡逻兵》的歌词。
共同的信仰、理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共同戍守祖国西陲最凛冽的国土,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将一颗颗年轻的生命燃烧,铸成共和国的界碑。
采访行程中,我采访的都是共和国的军人,我翻越的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海拔,还有寻找一种文化的、文学的海拔,甚至是人类的精神海拔。
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为我国的一个邻邦,我们守防的那条边境线也成了中哈边境。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18、19岁的我们,已然老了,鬓发苍苍。我的有些战友长眠边关,我记得他们的名字,祖国也没有忘记他们。
一起参军一列火车奔赴西北边关的多名常熟兵,他们将青春挥洒在天山脚下和阿拉套山的地球之巅。共和国最西线领土的皑皑冰雪中,有他们的侠骨生香。
西北军人在守卫这片国土的同时,也被这片国土给自己的人生染上一层生命的底色。
祖国边关,永远是他们的心灵家园。
作者徐明近照作者简介
徐明,军旅作家,江苏常熟人,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常熟市作家协会会员。年11月入伍,曾担任新疆军区铁列克特边防站文书,军区自学成才标兵,两次荣立三等功。年开始发表作品,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财富周刊》《人民军队》《文汇报》《解放日报》《农民日报》《中华工商时报》《新华日报》《农村青年》《风流一代》《新疆青年》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评论、散文、小说等文章多篇。出版有《雪莲花》,代表作品长篇纪实文学《边关军人》《水乡儿女在边关》《生命界碑》《亚欧大陆桥上的中国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