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红楼梦里的妙玉卿本冰山一雪莲,寥

2023/4/6 来源:不详

节段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412/4372425.html

作者:韩世泰

(黛玉传,妙玉)

《红楼梦》里的妙玉这一角色,古来颇多争议。后世厌妙玉为人者比比皆是,许多读者读完《红楼梦》之后,妒她太清高孤傲者有之,骂她有怪癖洁癖者有之,说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者有之……妙玉从骨子里瞧不起刘姥姥这样的底层劳苦大众,“使人感到可厌、可恶、可呕”。但妙玉的悲惨结局却又令人无不惋惜。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红楼梦》,一起聊一聊妙玉。

(一)贵为金玉质,三岁遁空门

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可谓是贵为金玉质,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但爱开玩笑的老太爷偏偏让她自小多病,府上花钱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看来破财消灾这一招是不灵了,没办法,最终只能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自己的病方才慢慢好了,所以,妙玉算得上是带发修行的尼姑。

出家不久,妙玉的父母就早早亡故。从唯心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妙玉的命太硬了,只有许身沙门,方可化解吧。

来到蟠香寺,年幼的妙玉则由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带在身边。这在古代很正常,有很多五行犯冲的人,会找一个五行命理相补的人认做“干爹”,或者,索性找一些方外之人领养、认养,这样便会保佑这个人平安无忧。

这里的“认干爹”和现代社会某些模特或艺人“认干爹”有这本质的区别,首先一点就是古人“认干爹”是单纯为了保命,而不像今天的“认干爹”带着那么多难以言状的功利色彩。

所以说,妙玉的命运从三岁那年开始,就注定了不会太平凡,既已遁入空门,必会带着一些传奇色彩。

(二)虽为沙门人,独爱庄周学

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

在她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佛教文化的熏陶要远远胜过家庭的潜移默化,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植根深处的可能就是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可以说,家庭这个概念在妙玉的脑海中只是一丁点儿若有若无的遥远的模糊记忆罢了,况且这种远离家庭影响的命运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的概念,更不会懂得怎样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注定了妙玉所谓的清高只是不食人间烟火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芳自赏般的高冷和冷艳。

这样的童年经历,也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妙玉不可能去设身处地地为身边的人去着想,她做什么事都是以自我的喜好为中心。所谓的普度众生只是自己师父嘴里的一句禅语,没有亲眼目睹芸芸众生的苦难,哪来的菩萨心肠?何来的大慈大悲?

就在妙玉十七岁那年,跟随着师父进京,一路云游,最终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那一年冬天,师父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奈何师父留有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

也许,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早就有过预测,妙玉的命运并不会因为遁入空门而有太多的改观,或许,冥冥中早有注定,妙玉命中有此一劫。

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着元春省亲。加上王夫人侫佛,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栊翠庵。

(《黛玉传》,妙玉进贾府)

妙玉一个方外之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和贾府波澜起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她的佛学修为既然能够令“侫佛”的王夫人“折服”,说明妙玉在佛学上定有大的造诣,但是,原著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交代,妙玉虽为沙门人,独爱老庄学。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回中,妙玉为宝玉赠送生日贺卡,落款是:“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所倡导的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

这就不难理解妙玉的一切离经叛道的行为了,作为一个带发出家的尼姑,却没有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不能对刘姥姥一视同仁,到了还对宝玉芳心暗许。

(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高深的佛学修为造化和玄虚的庄周文化熏染,加上从小生活在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尼姑庵,妙玉的气质高傲清洁,冷艳无双,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原著称其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她精湛的茶艺,颇得贾母的赏识和宝玉、黛玉、宝钗的称道,堪与贾府四春的琴棋书画并称绝艺,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品味追求卓越的人才会讲求茶道,进而精通茶艺。品茗流露的是品味,喝茶讲究的是修行。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正所谓禅茶一味。她与贾母问答之间,含有“斗茶”比拼之意:一斗茶品,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妙玉预先献上了老君眉;二斗选水,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这两个回合,妙玉都想在了贾母前头,可见,妙玉对贾母做过详细的研究,她的智商、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台皿……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妙玉的禅宗茶道十分精湛,拿捏十分到位,什么样的茶具配什么样的人,非常得体。但妙玉眼里容不下刘姥姥这样的社会最底层的穷百姓,连她用过的茶具都不得收回屋内,也就不难被人解读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了。

这么高的智商、情商,为什么就容不下刘姥姥呢?刘姥姥好歹在老祖宗贾母这里还算得上是“座上宾”啊,原因就是自幼常年在尼姑庵里待久了,不懂得人情世故,崇尚庄子思想的她为了自己的个性自由才懒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呢!何况,刘姥姥还是个根本不受大观园里众小姐姑娘们待见的乡野村妇!

妙玉所谓的有气质,或许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是高冷,就是不接地气,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孤芳自赏……

妙玉二十一岁,秋,贾府抄检大观园。中秋之夜,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当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警句,二人不知如何往下接时,妙玉现身,请她们到栊翠庵中,亲自提笔续足全诗。其“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等句透出晨光熹微、朝气蓬勃之象,立意将湘、黛凄楚之句翻转过来,颇有妙手回春的功底和能耐。湘云、黛玉赞曰:“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明、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可能也就是妙玉这样的情形吧。

(新旧版妙玉)

(四)六根未清净,情窦为谁开

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清规戒律的严格约束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在我们普通人的思想意识里,总觉得僧人尼姑们只要不犯淫戒,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是我非,便算得上是六根清净了。

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

从妙玉的吃穿用住行几个方面判断,足以证明,妙玉虽为出家人,其实六根不净,从她在品茶时所用的考究的茶具和煮茶用水方面就能证明,这就不难理解妙玉情窦初开,暗恋宝玉了。

她在和宝玉等贾府的众主子们接触和交往中,认定宝玉是个有才情有悟性的青年才俊,并非草莽之人,于是芳心暗许;所以,在栊翠庵品茶之时,情愿用自己喝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这说明妙玉情窦初开,情难自禁,想想,刘姥姥用过的茶具带进屋内都不行,自己的专用茶具能让一个男人用,这不是情有独钟是什么?虽然,她口头上拒绝和宝玉单独会面,却又给宝玉那些细心照料视若珍宝的红梅花;她主动赠宝玉的生日贺卡,就是内心的表白;见宝玉在旁观棋,她“心动面红”;棋罢,邀宝玉同行,暗藏无限心事……

李纨说喜欢栊翠庵的红梅花,罚宝玉折一枝来插瓶,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可见李纨早就看出来二人的情愫,只是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让宝玉去折梅花,估计就是为了看妙玉的笑话,证明她是假清高。

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妙玉视若珍宝的红梅花唯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欲盖弥彰,昭然若揭。

然而,妙玉毕竟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在庵堂寂寞里虚度了青春年华,就像挂在墙上的琵琶无人来弹,开在雪山的雪莲花无人采摘,“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五)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的最终结局无需赘述,只是个人觉得她命运多舛,短暂的生命,多数时间与青灯黄卷相伴,过着晨钟暮鼓清心寡欲的生活,好不容易情窦初开,芳心暗许,奈何自己的尼姑身份,注定了这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卿本冰山一雪莲,寥落尘世为哪般?可叹,可怜,可悲,可惜,又有些可厌!

韩世泰,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藏族小伙儿,从教十六年,热爱教育,向往着诗和远方,爱好文学,现在兰州新区执教。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