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22/10/28 来源:不详白癜风精准检查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614/4639143.html
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统计数据显示,到了年,每5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的老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13万亿级的巨大市场,但从个人认知来说,这是一次未雨绸缪的警钟。
是时候认识养老院了,人生中很多压力都来得突然。但大多数人对养老院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与世隔绝的高高围墙,外面的生活风光恣意,里面的日子暮气沉沉。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谈养老院色变”。
年轻人害怕无力的生活与未知的失控,讨厌被年龄禁锢,也拒绝将就与不体面。老人们更不想被社会圈养起来,哪怕是住在养老院里也要舒舒服服、风风光光。
投运仅一年,位于北京房山区的随园养老中心实现了预订满租,并成功实现了微利运营。
打破“圈养”、“暮气”的刻板印象,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可以变成什么样?在随园,或许会有答案。
你可以把养老院当做「家」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几乎是外界对于随园的第一印象。
从市中心出发,开车一小时拐到房山长阳阜盛东街上,就能看到一片葱郁园林和崭新楼宇掩映中的北京随园养老中心。
高大的银杏与挺拔的松柏、流水与低矮的院墙、绿意斑驳的树影下是水红色的木质外墙和全景式的落地窗,阳光在建筑的表面静静流淌……这些都出自知名建筑师津岛晓生之手。
对于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来说,很难将这片静谧、禅意的公园景色与养老院联系到一起。
(随园一景)
没有无处不在的扶手、圆角、警报器,随园的适老化设施也与生活环境结合的十分巧妙。房间里的鞋柜、电视柜、沙发等家具被精心设计成连续的支撑界面,从而代替扶手支撑起老人们的行走。
“我们想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隐藏适老性、提高舒适性,给老人一种「仍然住在家里」的感受”,北京万科养老合伙人张银说。
但要真正做到有「家」的归属感,谈何容易?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很多养老院的老人过的都是被圈养的“监狱”生活,他们不能自由进出,就连家人来探访,都搞得好像探监一样,更别提自己出门见个朋友散散心。
“一把年纪了还要被人指挥着做这做那,想想都不舒服”,这是很多老人的心声。
但随园早在建设之初,就定下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一运营理念。
松紧有度,这是随园管理在园老人的一大原则。
凡是活力老人,在简单登记后便可自行出入,不论是回家、去医院,还是逛超市、逛公园,老人们可自由决定。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有家属或护工的监护方能出园。
(随园在疫情期间组织的户外趣味运动会)
苗阿姨家住东二环边,曾任社区的退休支部书记。去年入住随园后,每逢节日居委会总要派几位骨干来看望苗阿姨。“手续不复杂,登记之后就能进来,也不限制时间。如果提前一天预约,还能在食坊陪我吃顿便饭呢。”苗阿姨说她就是看中这里自由自在的氛围才搬进来的。
不光是苗阿姨,很多参观完随园的老人心里也在想:环境又好、又没有多余的规矩,又有专门的照料,“只是搬个家而已,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呢?”
“我们不希望给老人立规矩,像进了学校一样,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依然保持对世界的热情,能够依然去老有所学。”这是张银心中随园的精神。
打破「无用养老」的围墙
在养老院里,看得见的“围墙”是与世隔绝的水泥砖瓦,看不见的“围墙”是老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很多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之后会逐渐丧失活力,变得日渐沉闷,心中的围墙高高筑起,这是所有全托型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难题。
但在随园,你能看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打电竞,穿着时尚的奶奶们在跳舞,图书馆、台球室、麻将室、KTV、食坊......各处都有老人们热闹穿梭的身影。
(老人与员工们的舞蹈组合”创作营的姥姥们“)
这都归功于随园的独门秘籍——幸福银行。
这是设立在随园食坊一隅的小小档口,老人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积攒积分,并在这里领取“工资”。拿着这一枚枚硬币,他们可以理发、唱K,也能在幸福集市、时光影楼等活动中进行消费。
“每个月10号,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大伙儿都排着队去幸福银行‘领工资’,我上个月领了10多个硬币呢”,说这话的胡奶奶今年80岁,虽然头发已渐白、腿脚也行动不便,有时还要依靠助步器,即便这样她还是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三个社团,尤其是在摄影社:一天到晚端着相机去采风,“你看,我的摄影作品还上了随园的报纸”她开心地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随园幸福内刊》。
不同于市面上其他激励模式,“幸福银行”倾向于鼓励人和人之间有价值的互动交流,“我们想让老人们知道自己并非仅仅是被服务者,同样也是价值的创造者”。
从“被动社交”到“主动创收”,老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截至目前,随园的老人们已经自发组成了14支社团,覆盖余人,有主打俄文歌曲的喀秋莎社团、跳广场舞的雪莲花社团、彩霞健步走社团……一周七天,随园的几个活动室总是档期爆满。
(随园·喀秋莎社团在周年庆上的演出)
随园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餐饮、物业、文娱等不同分工,大多数是90后、00后,而且不乏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
“所有的长辈都叫我们孩子,我们也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叫她们美女帅哥”,随园的副院长赵婷婷就是个90后,在她眼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年轻人都有敬老的情怀。
“随着年龄增大,老人们的人际关系是在不断衰减的。我们希望增加人和人之间的连结,把这种衰减的速度变得慢一些。”赵婷婷说,随园并非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它与家庭、周边社区、大学城之间,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络。
距离良乡大学城不到5公里,随园和周边的多个高校开展共建,从党建团建、红色文化,到口述历史、志愿服务等,形式不一而足。
年逾九十的陈奶奶是随园年岁最高的长辈之一,她曾经经历过艰难的抗日战争,也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开启了红色军旅人生。那些峥嵘岁月无人倾诉,反倒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倾听中,被写成了《荣光回忆录》,和随园十多位老人的故事一起,被永远的保留了下来。
智能化时代的模式探索与深思
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用式服务,到兼顾身心需求的「邻里式养老」模式,这是随园独有的服务核心,”我们希望老人在这里是有尊严的老去的”。
而在这种理念上的创新之外,随园也拥有着自己的现代化智慧大脑——V-Care智慧照护平台。
V-Care包括8大类服务模块个服务细项,涵盖产品硬件服务、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缤纷生活、营养餐饮、特色家政等,护理员的每一个护理动作都会被系统记录在案。
老人身体、心理上的风吹草动,V-Care往往能第一时间监测到。今年年初疫情来势汹汹,出于安全考虑,随园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闭园时期。那时候,每个老人每天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都被V-care一一记录,传递给远在各地的子女。
而每当有老人的V-care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比如就餐时间变得不规律、食量下降、活动出勤率变低,管家们都会及时与老人沟通,排解他们心中的烦闷。
(安奶奶与她的忘年交)
V-Care最近一次迭代的成果,是构建一整套智慧文娱体系。文娱管家们可以通过后台对老人们的活跃度进行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对一的针对性照护计划。
通过长者打卡、管家统计的形式,V-Care后台可以提供文娱板块的区域热力图、社团活动热力图。哪些社团更受长辈欢迎,哪些空间设计还需优化,都能以数据的形式清晰了解,使得课程安排及空间使用的优化都更有依据。
通过互联网应用和大数据算法,将养老服务精细化、智能化,这是现代化养老院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建筑基石.
但其实,随园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万科对新时代养老模式的探索与深思。
北京随园养老中心实际上是一次「公建民营」的大胆尝试,即政府投资建设、民营企业运营。
(随园一楼前台大厅)
年,房山区在良乡建设了区社会福利中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整体规划7栋楼,个房间,余张床位。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房山区政府将这个项目的30年运营权交给了万科。
这么大体量的养老院还是第一次完全走上公建民营的路子,一切都是未知数。
“政府已经把底子打好了,可是要让这样一座大型养老机构正常运转起来,绝非任何企业都能做到,需要具备投资、设计、改造、运营等全链条能力。”
怎么让这套新的模式成功转起来,对于张银和他背后的团队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经历了两年多的探索与修正,随园才真正与市场见面。
(随园食坊外景)
从年5月试运营,到年8月20日正式对外亮相,再到充满不确定性的年,北京随园养老中心实现了预订满租,有多位平均年龄在80岁的老人选择在这里安度晚年。
投运一年就实现了微利运营,至少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万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统计,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已经有接近2.5亿人的年龄超过60岁,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也超过1.6亿。即便是北京这样活力满满的一线城市,如今也有超过万的老人,而他们之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养老院度过余生。
这个行业需要更有毅力、有创意的长跑者,去讲更多有情怀、有意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