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三,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
2023/1/6 来源:不详源起孝道的究竟论。
大年三十儿,原本准备在古城一个人过春节的丁元英,突然接到妹妹丁秋红的电话,父亲病危了。
当丁元英连夜赶回老家,医院的病房,看到老父亲见到自己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努力挣扎着,试图把自己的左手举起来,拔掉自己的氧气管。
原来老父亲之前多次叮嘱家人,如果他日后得了什么大病,千万不要抢救他,不要再折磨他,让他一路好走。
当丁元英按着老父亲的左手,说出理解并尊重父亲选择的话,父亲欣慰的望向丁元英,泛红的双眼侵着没有流出的泪水。
父亲在丁元英眼里,一辈子都是硬骨头,也是一个认理的人。父亲的茶馆定位乡里乡亲,每天自己忙活着,知足平淡;父亲看待死亡,即是不愿自己受折磨,也不愿成为家人的累赘,所以坦然接受。
如果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能懂丁元英,那一定是这个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而此时能懂老父亲的,也只是眼前的二儿子丁元英。
丁元英从医生口中得知,父亲即使救活了,也将成为植物人,于是问道,怎么才能让父亲死?
丁元英之所以这么问,一是他知道,父亲也是这个观点,而他自己也同意父亲的观点,剩下的就是怎么合理合法的执行这个选择?
医生怔了一下,立刻说,在中国没有安乐死的立法,而一旁的大哥和妹妹,则是惊愕了,丁元英直言不讳的心里话,显然触动了他们认知的家庭伦理,他们是不能接受的。
死亡,难道注定是黑色的吗?
我在网上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我有一次去了荷兰的莱顿,散步经过圣彼得的一个教堂,奇怪的是,听到教堂里面在播放音乐,不是教会的音乐,而是一首海莉韦斯特娜的《不敢说再见》,唱到,若能找到合适的话,我就都说出来那样我就不会张口结舌我要看着你的眼睛我们将永不说再见我感到纳闷,进去一看,大吃一惊,里面放满了棺材,棺材上面还画了很多画,有莫奈的莲花画,有梵高的星空,一眼望去,色彩斑斓,一问,原来是殡葬用品的展销会。
如果死亡不可避免,不得不说再见,黑色是否也能变成莫奈的莲花?梵高的星空?
分摊医疗费是公平起见?还是孝顺的遮羞布?
面对每天高昂的医疗费,大哥准备开会互摊费用,丁元英不认同,丁元英的思维是以尽心尽力为标准,三个人里面,按道理是自己的能力最强,自己想办法能出的钱也足够父亲用的,所以原则上只要大家同意,自己都出就可以。
丁元英觉得这就是血缘关系的本来,也是因人而异,因家庭情况而异最合理的方式。就像自己和大哥常年不在家,妹妹在家,那就妹妹端水照顾老人,自己多出钱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哥和妹妹就未必,就这么自然,这无关乎孝顺的道德与否。
但家里其他人,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们想的是,假如父亲生病了,自己不出钱,会被别人戳脊梁骨,孝顺的观念会让自己背负道德的愧疚。
但他们没想过各自小家庭的情况,如果没有钱,硬是想办法凑钱借钱,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陷入经济的恶性循环。
他们更没想过父亲的意愿和心理感受,他们宁可父亲受折磨、丢了尊严,也要保住自己的所谓良心和道德。
他们在意的是心理的平衡,而不是真理真相的究竟。
这是丁元英不认同的,但丁元英的解释,丁元英的好意,也得不到家里成员的理解。
丁元英认为现在在父亲没度过危险期,要想尽办法先救人,如果确定成为植物人,就停止交费,又得到大家的一致反对。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版本,作家琼瑶因为目睹丈夫最后时刻的痛苦,就是否要抢救丈夫。与儿女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于是立下遗嘱,自己以后得重病,拒绝一切医学抢救。她不想要“没有灵魂”的肉体,而是希望能够有尊严的离开。
人有选择生命的权利,是否也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权利?
长子与养儿防老
面对一系列不同的争论,大哥定了性,我是长子,还轮不到你说话。
在根深蒂固的传统父权社会里,父在,父大,父不在,长兄为大,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人的家庭观念。
这话让丁元英听来是悲凉的,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真理。丁元英是,吾爱家人,吾更爱真理真相。
丁元英接着陈述了一个价值观,并且强调了说的话只针对我自己:如果我的孝顺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了。
母亲也不认同并且质疑丁元英拨管子的想法,说父母养儿不就是防老吗?
在丁元英看来,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天然的债权人,而这种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观念,那他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这种观念会让人直不起腰来。
而有这种观念的父母,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觉得心里苦,父母与子女都会陷入家庭伦理和道德良心的恶性循环。
一个社会里面的独立个体,如果都不是为自己而活,都是为别人而活,那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个体生存的意义又有多大?
一种观念或文化,如果总是站在道德的高地绑架个人,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父亲病故了,这场家庭的争论也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在墓地,秋红问丁元英,,假如已经砸锅卖铁,再也借不到钱了,但还差1万块钱就能救活父亲,那你该怎么办?
丁元英说道,那他就死。
秋红不可思议地望着丁元英,说道,哥,那你还是一个人过吧,没有任何人受得了你。
丁元英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爱家人,但他的理性超越了一切的感性认知。这种理性超越了传统的观念和文化。
最终,当面对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无力反抗,成见便渗透到骨子里去了,便做出许多常人看来离经叛道的事。
世界在某种角度上看又是公平的,一个人在众人的世界里有多悲凉,在心灵的世界里就有多丰盛。
丁元英的内心世界既孤独又无比丰盛,就像高山上盛开的雪莲花。
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
对音乐的欣赏和文化的研究,就是丁元英精神外延的表现。
芮小丹因为房租的事情,第一次到丁元英的房间。极简洁是丁元英的房间给芮小丹的第一感觉,芮小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芮小丹在上楼进房间之前,就听到丁元英在房间里放音乐,于是提议,让丁元英推荐一张唱片听一下。
丁元英于是去房间拿了一张唱片,放给芮小丹听,这一听不要紧,竟然打开了芮晓丹的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纯净的、一尘不染的女声,撞击到芮小丹的灵魂之门,感到自己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
芮小丹震撼了,心里惊叹: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灵魂原来可以这样滋润。
当她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设想她也拥有了这样一套音响,又一次听到那种天籁之音的场景。她再次感叹:人原来可以这样活。
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的潜台词就是,我也想那样活。
丁元英和芮小丹之所以能互相吸引,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简单的人。
丁元英的简单是经历过大是大非,一切看淡之后的从容平淡的简单,而芮小丹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虽然也是高智商,但她是天性的简单,随性的简单。
她极致,专注,活在当下。当她因为公车私用逛音像店被领导发现,并当众责令停职检讨的时候,她想都没想,很自然的履行程序。接受处罚,将手枪,手铐,行车证和汽车钥匙放到桌上,便走出了单位,留下一脸错愕的局长。
《呼啸山庄》里,凯瑟琳说: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做什么的。他的和我的完全是一样的。
芮小丹走进丁元英的世界,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未完待续,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