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他们的歌声里传唱
2022/9/26 来源:不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故乡,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灵港湾,在故乡生活过的每一天,似乎都刻在了他们骨子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渐渐成为慰藉心灵的驿站,而那一抹乡愁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灵感来源。
有这样一批音乐人,他们用音乐和歌声传递着永久的思乡情怀。
梦回西峰游子们共同的心声
“西峰没峰东湖也曾一场空,西峰没峰思念却像山一样重,千里之外才知道故人一别难重逢……”几个月前,这首火爆朋友圈的《梦回西峰》唱出了许多老西峰人的心声,大家转发、跟着哼唱,脑海中浮现着歌词里的一幕幕画面。
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贺东敏,从小生活在西峰的他,为了爱情,在年辞掉工作去了扬州和女友团聚,如今已在扬州工作生活了5年。
提起家乡,贺东敏念念不忘的,还是这里干爽宜人的气候,可口的饸烙面以及语调独特的庆阳方言,“扬州的气候比较潮湿,吃的东西口味也比较清淡,除了在家以外,出去就得说普通话,这些总让我在不经意间想起故乡的一切。”贺东敏告诉记者,他最思念的还是父亲。
原来,贺东敏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异了,贺东敏从小就跟着父亲相依为命,那时父亲一个人带着他既当爸又当妈,虽然生活不易,但却给了他无尽的爱和照顾。年,父亲因为脑梗引发糖尿病等并发症,不幸去世。亲人的离去也成了贺东敏离开家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陪伴了我30年,每当我回到家乡,总觉得他还在家里等着我。”贺东敏说。
随着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加之贺东敏本身就有写歌作曲的基础,他慢慢打磨出了这首《梦回西峰》,“就像做了一场梦,梦里我又回到了童年的西峰,穿着塑料凉鞋,度过夏日漫长的午后。”贺东敏说,这首歌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抖音、家乡媒体发出后,引发了许多庆阳网友的情感共鸣,大家纷纷回忆起老西峰的建筑、吃食、生活习惯等等。
不仅如此,这首歌激发了许多爱好音乐的庆阳人对歌曲创作的热情,他们探讨和弦,试用各种乐器演奏,让歌曲呈现更好地效果,这也让贺东敏在离开多年后,重新找到了和故乡的牵连。
“在我的的记忆里,故乡是小时候巷子里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小什字的百货大楼,还是和同伴们无忧无虑嘻嘻哈哈度过的童年,更是永远活在心里的父亲。”贺东敏说。
拼搏在外岁月悠悠何时归
说起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郑晓林不禁回忆起年的农忙时节,收了麦子后每家每户都要看管麦子,星期五的晚上,郑晓林和妈妈在麦地里,闲来无事,妈妈哼了几句简单的歌词“解放军呀嘛豁嗨,大生产呀嘛豁嗨……”这让很少接受音乐熏陶的郑晓林对陇东民歌产生了兴趣。
年,郑晓林出生在宁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靠卖菜和种地养育三个孩子。那时,郑晓林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唱歌,渐渐地也就萌生出学习音乐的想法,但这对他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种奢望。
直到高考前夕,郑晓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艺考,考取了西华大学。“报考大学的时候,家人一致要求我填报省内的大学,但当时我却因为赵雷的一首《成都》,对这所城市非常向往。”郑晓林告诉记者,刚到成都上学的第一个学期,从来没出过远门的他感到非常孤独,甚至萌生了退学从新高考的想法,后来他将自己大部分时间交给钢琴,每天从早上七点半去琴房,到晚上十点回寝室,这种高强度训练,让他在专业上成长很快,生活上也逐渐适应。
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寒冷,郑晓林练完琴回到寝室,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不由得让他想起了家里的热炕头,他不由自主地坐在书桌前翻看家里的 在音乐的道路上,郑晓林越走路越宽,年,他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二十七届澳大利亚悉尼国际音乐节,并荣获合唱组银奖,年获KJC亚洲国际音乐节中国预选赛美声唱法一等奖,年荣获泰国曼谷“歌之旅”国际合唱节混声组金奖。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男孩,终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年,郑晓林大学毕业后留在四川,成为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忙碌的求学、工作让他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只有每年过年才能和家人团聚。每次回到家乡,看到父老乡亲和一些孩子们对乐器的好奇与渴望,郑晓林都会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并且在村里组织演唱晚会,让喜欢唱歌的乡亲们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后我会继续钻研音乐,让家乡孩子们多接触音乐艺术,开拓他们的视野,让更多的孩子人生中有音乐相伴。”郑晓林说。
逐梦之旅带着梦想去”流浪“
康等刚是正宁县宫河镇东里村人,从小他就帮着父母放羊,在没人的地方,康等刚会放声歌唱或吼几嗓子,“每次唱完歌我就觉得心情非常舒畅,整个人也更有精神了。”康等刚说,那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等口口相传的歌曲,这也让他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4岁时,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康等刚辍学前往西安一家餐馆洗盘子。虽然打工生活又苦又累,但他还是会留心和音乐有关的一切东西,“陕西人喜欢吼秦腔,每一首秦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秦腔也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唱出来。”康等刚说。后来,康等刚又在兰州、甘南等地一边打工一边留心学习各种民族唱法。有一次在兰州一家KTV,康等刚听到两个回族人在唱歌,曲调优雅高亢婉转,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们唱的叫“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为了学习更多的“花儿”,康等刚在甘、青、宁三省不断地听歌、学歌、唱歌,为了学习更地道的“花儿”,他曾跟着一位甘南的藏族姑娘学习,并在那里结交了许多爱好唱歌的藏族朋友,他们天生高亢清亮的嗓音让他羡慕不已。渐渐地,他有了用“花儿”的曲调来改编庆阳民歌的想法,《挖苦菜》《光棍难》《搭伙计》等歌曲就是他根据家乡庆阳的风土人情改编的。
在陕北,康等刚一边打工赚钱,一边报班学习了两年的陕北民歌,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小调,酸曲,道情等民歌,还用业余时间去陕北农村拜访当地的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歌曲,并和庆阳当地的陇东民歌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曲调,《雪莲花》《尕妹是个红牡丹》等歌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虽然人在外地,但康等刚对家乡陇东民歌始终热爱且 对于今后的音乐道路,康等刚有自己的打算:收集更多的民歌,将他们整理、改编好,并传唱出去,让更多在外地的游子听到民歌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
(作者:刘萍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