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两度驭龙寻宝的女科学家中原新
2024/12/10 来源:不详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唐立梅:两度驭“龙”寻宝的女科学家◎本报记者付毅飞不管是探索未知也好,做科普影响他人也好,最终就是为了影响青少年,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讲课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眼里都发着光。唐立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年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陷入纠结: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经过漫长的思考,她终于总结出来了。她兴奋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你知道吗?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声调都高了几度。起初,这个答案把她自己吓了一跳,但她反复验证后觉得,就是这么回事。“真的,不管是探索未知也好,做科普影响他人也好,最终就是为了影响青少年,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唐立梅说,“讲课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眼里都发着光。”作为一名生于普通乡村家庭的80后,唐立梅小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这没有影响她的单纯和对世界的好奇。她像个快乐的邻家女孩,把一身孩子气一直带到今天。长大后,她的努力付出让自己与众不同。如今她已是我国首位“破冰入海”——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还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创作者。前不久,她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怎么蜕变成这样的?唐立梅也不太清楚,最后她自己胡乱总结:“野蛮生长。”被深海的美震撼得一度窒息年9月7日,钻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踏上母船甲板的唐立梅,按照惯例受到了“洗礼”——被6大桶海水当头浇下。浑身透湿的她,撩开稀里哗啦的头发,吐着水珠宣泄兴奋:“海底太壮观了、太震撼了、太神奇了!”这是“蛟龙”号第72次下潜任务,她成为我国首位乘“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唐立梅早就对海底心驰神往。坐在实验室测算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含水率、湿密度、干密度的时候,她脑海中浮现的是:这些结核静静地“躺”在海底,“枕”着柔软的沉积物,在千百万年间慢慢长出光滑的脑袋和粗糙的身体。同样令唐立梅好奇的还有在大洋深处的生物群落,那些颜色各异、趴在海底的胖海参,如冰山雪莲般绽放的海百合,长着蜥蜴脑袋的深海鱼,外形像蒲公英一样的水螅……它们如何克服巨大的水压?怎样在没有任何光合作用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得偿所愿进入“蛟龙”号,唐立梅和潜航员叶聪、傅文韬——被她命名为“傅立叶”的3人乘组——开始了令她终生难忘的深海之旅。透着阳光的海面很快看不见了,浮游生物暴雪般袭来,微小却如群魔乱舞。潜到约米深处时,周围完全漆黑,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如流星般划过。很快,它们多了起来。有的漂浮不动,因潜水器下潜而仿佛在冉冉升起;有的像萤火虫,在舷窗前萦绕;有的组成一大串,雪树银花般晶莹;有的聚在一起又突然散开,像夜空中绽放的焰火……唐立梅把脸贴在窗上,“眼睛都不够用了”。这次任务实际下潜深度超过米。接近海底时,唐立梅突然觉得自己像乘坐着太空飞船,即将在陌生的星球登陆。在舱外探照灯的照射下,唐立梅看到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积物和黑色结壳,她被那无法言说的美震撼得一度窒息。接下来的过程如同按下了快进键一样紧凑。除了控制云台拍照,唐立梅就像一个“购物狂”闯进了正在打折的商场,看到什么都想加入购物车。最后她带回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手脚并用从雪山采下20块样品年11月,唐立梅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航行期间,她主要是给地球物理组的团队帮忙,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参与一些作业。每天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做的都不是自己的专业,她觉得自己像在“打酱油”。考察船进入“咆哮西风带”后,唐立梅和大家一起吐得七荤八素,餐厅都不想去。突然有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她看到大片浮冰,企鹅从海里蹦到冰上蹒跚走路,海豹也爬到冰上,懒懒地躺着像个大肉虫。等进入南极圈了,她一下觉得之前受的罪都值了。此次南极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给中山站运送补给。唐立梅看到在南极越冬的科考队员,满怀敬意。“那里的男士已经长发飘飘,而且已经不太会和别人说话了。”她说。卸货后,“雪龙”号将科考队送往恩克斯堡岛,启动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前期建设工作。大部队要向岛上输送建站所需建材和设备,唐立梅趁机申请野外考察,获得了2天时间。她和2名同事争分夺秒,乘坐直升机来到目标考察区域,顺着事先规划的采样点,一脚一个雪窝地行进,边调研边采集样品。岛上沉睡千万年的石块,在她眼里比珠宝还珍贵;一处处平时难遇的地质现象,让她激动不已。仅用一个上午,他们已经采了几十公斤样品,实在背不动了,就放在路边插一面旗,继续前行。下午,他们开始攀登一座米高的雪山。山体十分陡峭,唐立梅和同事手脚并用,奋力向一处断面攀爬,想敲下新鲜的断面岩石样品。途径一个企鹅聚集地,2只巡逻放哨的企鹅走过来,站在唐立梅身边,好奇地看着这些跌跌撞撞、敲敲打打,狼狈却又很兴奋的人类。晚上8点,直升机把他们接了回去。忙活2天,唐立梅浑身像散了架,但很幸福。这次南极考察,唐立梅带回了20多块样品,虽然不多,但在各项研究中物尽其用。她不无得意地评价道:“性价比很高。”当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搞科研的同时,唐立梅从科普创作中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她译著的《伟大的探险家》,获得了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她还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在杂志上开科普专栏,并准备出版自己的专著。唐立梅跟随“蛟龙”号深潜之后,荣誉纷至沓来,同时她还接到了各种科普报告的邀请。7年多时间里,她做了70多场报告,最多的年,1年就有20多场。除了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科学知识,唐立梅还会告诉学生们,科学家其实是很正常的群体,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搞科研也是一份普通工作,只要真正喜欢,就可以做得很好。有时她还会“利诱”:“有些年轻人想当网红、做直播。其实直播不光演员能做,科学家也可以,一样很好玩儿。”唐立梅喜欢被学生们簇拥提问、跟他们签名合影,除了能过一把“明星瘾”,这让她坚信,这些孩子中一定会有人走上科研道路。她觉得这很有意义。近几年,唐立梅的工作重心有所变化。她有了自己的科研小团队,开始扮演导师、管家、大姐大等角色。即将迈入40岁的唐立梅,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除了继续攀登科研高峰,她发现,学着接受、享受自己的平凡,未尝不是件好事。“当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爬不到‘山顶’,我决定绕‘半山腰’走一周。这样,我就能欣赏‘半山腰’的风景,这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体验呢?”唐立梅想对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说,能登上科研“顶峰”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好“半山腰”的科研、科普,“当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