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巨作音乐之声讲了什么这是关于抗
2024/12/12 来源:不详最初看到电影《音乐之声》的时候,我还尚在初中阶段,那个时期的我,不知道何为情爱,不知道二战的残酷带给人们的艰苦和焦虑。更不知道爱国主义者心中那一腔不灭的信念,可以说,我们仅仅只是在看热闹。但这里的配乐,《雪莲花》,《孤独的牧羊人》《哆来咪》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带给我的感动与快乐。层层叠叠的山峦,澄碧如洗的蓝天,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洁白无瑕的云彩,玛利亚出现在镜头之中,镜头由远及近,在靠近她的位置定格。她无法控制自己,从拘束的修道院偷偷溜出来,扑向美丽而和谐的大自然,这里没有日复一日的诵经,没有繁琐森严的规矩,只有自由与欢愉。她把嘹亮的歌声,投递到每一个角落中。修道院内,几位肃穆庄严的修女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玛丽亚的去向以及她在修道院的种种表现。这时,玛丽亚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来。院长找来玛丽亚与她交谈之后,将她派到上校的家中去做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到了上校的家中,玛丽亚才发现,上校是一个严苛而不苟言笑的人,他对七个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而玛丽亚对他的管教方式尤为不解,她认为口哨是用来呼唤动物的,而不是用来呼唤孩子,她对于孩子们,展现出了她伟大而仁慈的母爱,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和送信员劳夫背着父亲私下恋爱时,玛丽亚发现后并没有选择向她的父亲告密,而是替她保守了这个秘密,并嘱托她换好衣服,避免被父亲发现。孩子们惧怕雷声跑到她的房间,她便为他们唱歌,用歌声赶走他们心中的恐惧,也带给他们深深的感动,长期缺乏母爱的他们第一次从玛丽亚那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关怀,母性的光辉,是他们干枯心灵上久违的一场甘霖。玛丽亚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家庭教师,比起孩子的学业,她更在乎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在上校离家期间,她带领孩子们走过田野,跨过麦田,趟过溪水,去感受大自然的纯粹,孩子们的脸上,第一次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通过这次与孩子们的零距离接触,她终于明白了为何孩子们从来都没有感受过大自然的风和雨,也逐渐了解了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恶作剧。玛丽亚虔诚地信仰者上帝,她也相信音乐带给人的力量与勇气。在音乐面前,没有纷争,没有地位阶级之别,没有压制与摧残,只有七个曼妙灵动的音符,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纯真的群体。当音乐遇上了孩子,那就是天籁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上校回来后发现孩子们没有按照他的要求认真做功课时,他恼羞成怒,和玛丽亚在教育孩子方面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正当他怒气冲冲地要求她离开时,他听到了屋内孩子们的歌唱声,那是玛丽亚教给他们的歌。上校封锁已久的内心突然打开了,氤氲的目光中充满着深情与哀思,这一刻,他想起去世多年的妻子,想到他这么多年来对孩子的严苛,想到了曾经带给他无限欢乐的音乐。上校对于孩子,一直都是有爱的,他的爱伟大而隐忍,只不过妻子的死带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慈爱,他的背影也渐渐变得冷峻,他要求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期望而生活,他为了避免让自己触景生情,才使得这个家中许多年没有了音乐,没有了欢笑,他其实一直都在逃避现实。而玛丽亚的出现,恰巧又将音乐和欢乐带回了这个家庭。她使上校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上校走向玛丽亚,真诚地向她道歉,并恳请她留下来。这一幕场景,将音乐之声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情感。出于战争中的人们,内心是焦虑而恐慌的,他们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前路茫茫,他们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玛丽亚逐步使上校敞开心扉,把音乐作为自己和艰苦命运抗争的力量。他们渐渐相爱,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往往不能顺利地来到人的心里,奥地利的局势开始变的严峻起来,德国纳粹分子已经进入国内,纳粹已将自己的势力魔爪伸向了奥地利,柏林给上校发电报要求他前赴德国任职,爱国胜过爱己的上校自然是不会答应,为了保护妻儿不被纳粹伤害,他决定携全家出逃,但他们却被德军包围,情急之下,他向德军提出来音乐会的要求,德军也只好同意。上校和玛丽亚再一次唱起了令他们无比熟悉的《雪莲花》,尽管被虎视眈眈的纳粹分子所包围,但在场的奥地利人全都热泪盈眶,和上校一家高声唱了起来。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深爱家庭,深爱妻子,深爱子女的伟大男人,我看到了一个宁死不屈的勇敢爱国者,可以说,玛丽亚为上校的家庭带来了音乐之声,而这个家庭为所有的奥地利人诠释了音乐之魂。黑暗的时刻里,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这无边的黑暗做着斗争,他用音乐的力量,引领并鼓舞奥地利的祖国同胞们一起守卫祖国,誓死不向纳粹低头。电影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影片也在这激昂慷慨的歌声中结束,而音乐,却时时刻刻提醒着无数正处在黑暗与绝望中的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永远不要放弃努力,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为了国家未来的命运,抗争,抗争,抗争!